阳高县:朝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扎实迈进
阳高县:朝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扎实迈进
阳高县:朝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扎实迈进中新网山西新闻6月4日电 “过去(guòqù)种地凭经验,现在种地靠技术。”阳高县龙泉镇八里台村(cūn)种粮大户袁文新感叹现代农业带来的变化。
“让‘阳高红’西红柿品牌更响,我们的腰包才能(cáinéng)更鼓!”——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学斌道出品牌农业(nóngyè)的追求。
“不出村就能(néng)吃上‘旅游饭’,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!”——龙泉(lóngquán)镇守口堡村民宿负责人徐世有分享乡村振兴的喜悦。
这些心声的背后,折射出阳高县农业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的生动实践。作为农业大县,阳高县锚定“农业强县”目标,稳粮保供夯(hāng)根基、“特”“优”引领强产业、和(hé)美乡村促振兴,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(màishàng)新台阶。
“五良(wǔliáng)”融合,筑牢粮食根基
五月骄阳,秧苗吐翠。这几天,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海军时不时到(dào)地头转一转,查看墒情、苗情(miáoqíng),“抓好粮食生产,关键就是稳(wěn)面积、提单产。今年全县落实粮食种植(zhòngzhí)面积77万亩以上,全部分解到村到户,同时集成推广良田、良种、良机(liángjī)、良法、良制,打造高产示范田,筑牢县域‘饭碗’根基。”
种粮要高产,良田是基础。“过去地块高低不平,机器施展不开。”袁文新感慨,如今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地成块、渠成网,农机开得进来,田管更省心(shěngxīn)。自2019年以来,阳高县(yánggāoxiàn)累计建成36万亩高标准农田,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(liángshíānquán)根基提供坚实基础。
田间地头,良种良法推广为(wèi)粮食生产注入新活力。“农技员给我们推荐了‘先玉1483’‘长单511’,耐密植、抗旱抗逆、高产稳产。”看着(kànzhe)新品种玉米拔节生长,袁文新心情舒畅:“不光种子优质,咱(zán)还用上了北斗导航播种机,配套水肥一体化加膜下(xià)滴灌,秋粮增产没问题。”作为山西省玉米单产(dānchǎn)提升整建制推进(tuījìn)县,阳高县在8个(gè)乡镇实施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,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.6亿斤以上提供有力(yǒulì)支撑。除此之外,今年还将在全县6个乡镇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26.5万亩,通过节水保墒、精准灌溉,为农业(nóngyè)稳产高产注入科技动力。
托管服务为小(xiǎo)农户保驾护航。“幸亏合作社(hézuòshè)帮忙!种地不用泡在地里,还能出去打工挣钱。”在狮子屯乡东双寨村,悦隆宝昌合作社提供(tígōng)的托管服务,被乡亲们这样称赞。
依靠大型(dàxíng)拖拉机、收(shōu)割机、北斗导航播种机、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设备(jīxièshèbèi),合作社为周边近10万亩(wànmǔ)农田小农户提供“耕、种、防、收”4个环节的标准化服务。合作社负责人胡建飞说:“通过大面积托管科学管理,统一规划种植,不仅节省成本,亩均粮食产量也(yě)能多出100斤,实打实的省心又增收!”
近年来,阳高县因地制宜开展单环节、多环节、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(fúwù),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主体扩大耕种防收全程托管面积。目前(mùqián),阳高已(yǐ)培育1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,承担了全县七成以上粮食生产任务,服务带动小(xiǎo)农户6000户。
从(cóng)高标准农田建设到良种良法配套,从社会化服务到智能化农机应用,阳高县正以“五良”融合为抓手,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、机械化,一幅(yīfú)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这片(zhèpiàn)沃土上徐徐展开。
特优引领,突围“大而(dàér)不强”
阳高县作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大县,农业发展历史悠久、产业(chǎnyè)规模(guīmó)庞大。2024年,全县设施蔬菜面积(miànjī)已突破6万亩,品类丰富多样。然而,产业品种(pǐnzhǒng)分散、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县域农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何以破局?阳高县在特优产业发展下足(xiàzú)功夫。袁海军用八个字概括发展思路:“人无我有,人有(rényǒu)我精”。
一直以来(yǐlái),天蓝泉暖是阳高的(de)名片。如今另外(lìngwài)一种新“蓝”正被人熟知,那就是蓝莓。阳高县(yánggāoxiàn)沃林蓝莓产业园内,一颗颗成熟的蓝莓点缀枝头,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。上午采摘好的蓝莓,下午筛选、包装,24小时内就能到北京高端超市。
阳高县依托设施农业优势,通过智能温控大棚(dàpéng),精准调控温湿度,使蓝莓在严寒中依然茁壮生长,成功突破传统种植的纬度限制。这种反季节、反地域的种植模式(móshì),让阳高蓝莓以“人无我(wǒ)有(yǒu)”的错峰上市优势抢占市场先机,自春节期间上市以来,蓝莓销售一路走俏。目前,沃林蓝莓产业园二期项目加速推进,园区已(yǐ)累计带动周边(zhōubiān)1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
在阳高县农业发展的版图(bǎntú)上,相比“阳高蓝莓”这个新名片,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作为(zuòwéi)全县设施农业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,2024年种植面积已达1.33万亩,总产量突破7万吨,年产值更是攀升至4亿元大关。与“人无(wú)我(wǒ)有”的阳高蓝莓形成鲜明对比,“阳高红”西红柿走出一条“人有我精(jīng)”的品质升级之路。
在龙泉镇东关村,种植大户王学斌蹲(dūn)在育苗棚里,轻抚翠绿的西红柿苗,笑意(xiàoyì)爬上眼角眉梢:“县里这十条政策,条条都是真金白银!继续扩大种植规模,底气更足(gèngzú)了!”
这份底气,源自阳高县以(yǐ)产业振兴为(wèi)抓手,专门制定的《支持“阳高红(hóng)”西红柿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,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——
在育苗端,按照销售水平对经营主体给予1万至10万元阶梯奖励;在种植端,新建(xīnjiàn)大棚(dàpéng)补贴提高10%;在销售端,年销超500吨奖励10万元……“十条政策就像十根手指,握指成拳打出(chū)组合拳(zǔhéquán),推动阳高红(hóng)”西红柿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向着更高质量、更高效益的方向阔步前进。”袁海军说。
大格局,破困局。阳高县坚持科技驱动、政策撬动、市场(shìchǎng)(shìchǎng)拉动,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、跨越发展。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2025年新增(xīnzēng)种植面积3000亩,总面积(zǒngmiànjī)突破(tūpò)1.6万亩。继续举办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产业发展大会、持续叫响“阳高红”西红柿品牌。深化与全国大型农产品市场的产销对接,构建(gòujiàn)"市场+基地+农户"的产业化体系,形成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(liánjié)机制,真正让设施蔬菜真正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、富民产业。
和美共生(gòngshēng),书写振兴新篇
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,依山(yīshān)就势的院落错落排列,不远处夯土(hāngtǔ)城墙蜿蜒盘旋,铺就美丽的边塞风光。这里是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,一个"家(jiā)在园中、村在景中"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周六(zhōuliù)一大早,一长串车辆已在景区游客(yóukè)服务中心列队。“想你的风吹到了守口堡。”村口打卡点处的这句话引人(yǐnrén)驻足,孩童的笑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成曲。
“以前村里沉寂的绿水青山,现在是我们增收(zēngshōu)的‘金山银山’。”民宿(mínsù)老板(lǎobǎn)徐世有热情地招呼客人,脸上(shàng)(liǎnshàng)洋溢着(yángyìzhe)幸福的笑容。几年前还在外地打工的他,如今在村里办起了特色民宿和露营基地,守在家门口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漫步村中,“山水谈”汉服馆里(guǎnlǐ)传来阵阵笑语,店主张小蕊(xiǎoruǐ)忙着为游客搭配沉浸式古风拍摄的服饰道具。“暑期我们还准备推出围炉煮茶体验项目,让大家身着汉服体验烹茶乐趣。”这位年轻创业者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,“景区里纷至沓来的游客,就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底气。”
近年来,守口堡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(chíxù)改善(gǎishàn),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(shēngjí),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依托独特(dútè)的长城资源、杏园景观和古堡文化,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促农增收(zēngshōu)的路子。村支部书记杨利军介绍,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6.9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超1.8万元。
以美丽为基础扮靓乡村,以业态为关键发展乡村,守口堡村的蝶变是(shì)阳高县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。围绕“宜居宜业宜游和美”的总目标,阳高县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(gōngchéng)”经验,突出规划引领,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。去年,总里程25.14公里的4条“四号农村路”改造工程顺利完工,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(bǐlì)稳定保持在95%以上,到(dào)今年底,在全县打造精品(jīngpǐn)示范村(shìfàncūn)5个,建设提档升级村50个,一个个和美乡村成了广大农民乐享现代(xiàndài)生活的幸福(xìngfú)家园。
环境(huánjìng)美了,如何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?
“希望每一位乡亲都以他们为标杆,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全村的每一寸土地上!”前不久,一次别开生面的“文明先进”评选表彰大会在古城镇下神峪村(xiàshényùcūn)举行。谢家琼、赵明花、于福才等八位文明先进典型分别上台接受表彰,他们当中(dāngzhōng),有贤德善良的好(hǎo)婆婆,有孝顺贤惠(xiánhuì)的好媳妇,有勤劳(qínláo)担当的好丈夫,有团结(tuánjié)和睦的美好家庭,有致富带头的能手,有积极奋进的青年,有友善互助的邻里,还有(háiyǒu)模范引领的村民。
“这些先进典型就是我们身边的(de)镜子,一个个动人故事,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。”古城镇党委书记李志宙说,“我们不仅要让模范(mófàn)受表彰,更要(gèngyào)让美德能传承。通过‘文明(wénmíng)大讲堂’‘家风故事会’等形式,组织获奖者进行宣讲,让文明乡风浸润千家万户。”
今年以来,阳高县在全县各乡镇开展文明先进(xiānjìn)大评选活动。通过群众推荐、组织评选等(děng)形式,深入挖掘出一批事迹(shìjì)感人、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。以此为带动培育(péiyù)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从(cóng)科技种田到特色产业,从美丽乡村到文明乡风,站在新起点,阳高县正以扎实的步伐(bùfá)向着农业强县目标迈进。(完)(周振宇)
中新网山西新闻6月4日电 “过去(guòqù)种地凭经验,现在种地靠技术。”阳高县龙泉镇八里台村(cūn)种粮大户袁文新感叹现代农业带来的变化。
“让‘阳高红’西红柿品牌更响,我们的腰包才能(cáinéng)更鼓!”——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学斌道出品牌农业(nóngyè)的追求。
“不出村就能(néng)吃上‘旅游饭’,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!”——龙泉(lóngquán)镇守口堡村民宿负责人徐世有分享乡村振兴的喜悦。
这些心声的背后,折射出阳高县农业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的生动实践。作为农业大县,阳高县锚定“农业强县”目标,稳粮保供夯(hāng)根基、“特”“优”引领强产业、和(hé)美乡村促振兴,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(màishàng)新台阶。
“五良(wǔliáng)”融合,筑牢粮食根基
五月骄阳,秧苗吐翠。这几天,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海军时不时到(dào)地头转一转,查看墒情、苗情(miáoqíng),“抓好粮食生产,关键就是稳(wěn)面积、提单产。今年全县落实粮食种植(zhòngzhí)面积77万亩以上,全部分解到村到户,同时集成推广良田、良种、良机(liángjī)、良法、良制,打造高产示范田,筑牢县域‘饭碗’根基。”
种粮要高产,良田是基础。“过去地块高低不平,机器施展不开。”袁文新感慨,如今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地成块、渠成网,农机开得进来,田管更省心(shěngxīn)。自2019年以来,阳高县(yánggāoxiàn)累计建成36万亩高标准农田,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(liángshíānquán)根基提供坚实基础。
田间地头,良种良法推广为(wèi)粮食生产注入新活力。“农技员给我们推荐了‘先玉1483’‘长单511’,耐密植、抗旱抗逆、高产稳产。”看着(kànzhe)新品种玉米拔节生长,袁文新心情舒畅:“不光种子优质,咱(zán)还用上了北斗导航播种机,配套水肥一体化加膜下(xià)滴灌,秋粮增产没问题。”作为山西省玉米单产(dānchǎn)提升整建制推进(tuījìn)县,阳高县在8个(gè)乡镇实施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,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.6亿斤以上提供有力(yǒulì)支撑。除此之外,今年还将在全县6个乡镇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26.5万亩,通过节水保墒、精准灌溉,为农业(nóngyè)稳产高产注入科技动力。
托管服务为小(xiǎo)农户保驾护航。“幸亏合作社(hézuòshè)帮忙!种地不用泡在地里,还能出去打工挣钱。”在狮子屯乡东双寨村,悦隆宝昌合作社提供(tígōng)的托管服务,被乡亲们这样称赞。
依靠大型(dàxíng)拖拉机、收(shōu)割机、北斗导航播种机、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设备(jīxièshèbèi),合作社为周边近10万亩(wànmǔ)农田小农户提供“耕、种、防、收”4个环节的标准化服务。合作社负责人胡建飞说:“通过大面积托管科学管理,统一规划种植,不仅节省成本,亩均粮食产量也(yě)能多出100斤,实打实的省心又增收!”
近年来,阳高县因地制宜开展单环节、多环节、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(fúwù),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主体扩大耕种防收全程托管面积。目前(mùqián),阳高已(yǐ)培育1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,承担了全县七成以上粮食生产任务,服务带动小(xiǎo)农户6000户。
从(cóng)高标准农田建设到良种良法配套,从社会化服务到智能化农机应用,阳高县正以“五良”融合为抓手,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、机械化,一幅(yīfú)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这片(zhèpiàn)沃土上徐徐展开。
特优引领,突围“大而(dàér)不强”
阳高县作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大县,农业发展历史悠久、产业(chǎnyè)规模(guīmó)庞大。2024年,全县设施蔬菜面积(miànjī)已突破6万亩,品类丰富多样。然而,产业品种(pǐnzhǒng)分散、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县域农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何以破局?阳高县在特优产业发展下足(xiàzú)功夫。袁海军用八个字概括发展思路:“人无我有,人有(rényǒu)我精”。
一直以来(yǐlái),天蓝泉暖是阳高的(de)名片。如今另外(lìngwài)一种新“蓝”正被人熟知,那就是蓝莓。阳高县(yánggāoxiàn)沃林蓝莓产业园内,一颗颗成熟的蓝莓点缀枝头,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。上午采摘好的蓝莓,下午筛选、包装,24小时内就能到北京高端超市。
阳高县依托设施农业优势,通过智能温控大棚(dàpéng),精准调控温湿度,使蓝莓在严寒中依然茁壮生长,成功突破传统种植的纬度限制。这种反季节、反地域的种植模式(móshì),让阳高蓝莓以“人无我(wǒ)有(yǒu)”的错峰上市优势抢占市场先机,自春节期间上市以来,蓝莓销售一路走俏。目前,沃林蓝莓产业园二期项目加速推进,园区已(yǐ)累计带动周边(zhōubiān)1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
在阳高县农业发展的版图(bǎntú)上,相比“阳高蓝莓”这个新名片,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作为(zuòwéi)全县设施农业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,2024年种植面积已达1.33万亩,总产量突破7万吨,年产值更是攀升至4亿元大关。与“人无(wú)我(wǒ)有”的阳高蓝莓形成鲜明对比,“阳高红”西红柿走出一条“人有我精(jīng)”的品质升级之路。
在龙泉镇东关村,种植大户王学斌蹲(dūn)在育苗棚里,轻抚翠绿的西红柿苗,笑意(xiàoyì)爬上眼角眉梢:“县里这十条政策,条条都是真金白银!继续扩大种植规模,底气更足(gèngzú)了!”
这份底气,源自阳高县以(yǐ)产业振兴为(wèi)抓手,专门制定的《支持“阳高红(hóng)”西红柿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,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——
在育苗端,按照销售水平对经营主体给予1万至10万元阶梯奖励;在种植端,新建(xīnjiàn)大棚(dàpéng)补贴提高10%;在销售端,年销超500吨奖励10万元……“十条政策就像十根手指,握指成拳打出(chū)组合拳(zǔhéquán),推动阳高红(hóng)”西红柿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向着更高质量、更高效益的方向阔步前进。”袁海军说。
大格局,破困局。阳高县坚持科技驱动、政策撬动、市场(shìchǎng)(shìchǎng)拉动,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、跨越发展。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2025年新增(xīnzēng)种植面积3000亩,总面积(zǒngmiànjī)突破(tūpò)1.6万亩。继续举办“阳高红”西红柿产业发展大会、持续叫响“阳高红”西红柿品牌。深化与全国大型农产品市场的产销对接,构建(gòujiàn)"市场+基地+农户"的产业化体系,形成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(liánjié)机制,真正让设施蔬菜真正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、富民产业。
和美共生(gòngshēng),书写振兴新篇
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,依山(yīshān)就势的院落错落排列,不远处夯土(hāngtǔ)城墙蜿蜒盘旋,铺就美丽的边塞风光。这里是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,一个"家(jiā)在园中、村在景中"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周六(zhōuliù)一大早,一长串车辆已在景区游客(yóukè)服务中心列队。“想你的风吹到了守口堡。”村口打卡点处的这句话引人(yǐnrén)驻足,孩童的笑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成曲。
“以前村里沉寂的绿水青山,现在是我们增收(zēngshōu)的‘金山银山’。”民宿(mínsù)老板(lǎobǎn)徐世有热情地招呼客人,脸上(shàng)(liǎnshàng)洋溢着(yángyìzhe)幸福的笑容。几年前还在外地打工的他,如今在村里办起了特色民宿和露营基地,守在家门口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漫步村中,“山水谈”汉服馆里(guǎnlǐ)传来阵阵笑语,店主张小蕊(xiǎoruǐ)忙着为游客搭配沉浸式古风拍摄的服饰道具。“暑期我们还准备推出围炉煮茶体验项目,让大家身着汉服体验烹茶乐趣。”这位年轻创业者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,“景区里纷至沓来的游客,就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底气。”
近年来,守口堡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(chíxù)改善(gǎishàn),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(shēngjí),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依托独特(dútè)的长城资源、杏园景观和古堡文化,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促农增收(zēngshōu)的路子。村支部书记杨利军介绍,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6.9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超1.8万元。
以美丽为基础扮靓乡村,以业态为关键发展乡村,守口堡村的蝶变是(shì)阳高县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。围绕“宜居宜业宜游和美”的总目标,阳高县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(gōngchéng)”经验,突出规划引领,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。去年,总里程25.14公里的4条“四号农村路”改造工程顺利完工,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(bǐlì)稳定保持在95%以上,到(dào)今年底,在全县打造精品(jīngpǐn)示范村(shìfàncūn)5个,建设提档升级村50个,一个个和美乡村成了广大农民乐享现代(xiàndài)生活的幸福(xìngfú)家园。
环境(huánjìng)美了,如何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?
“希望每一位乡亲都以他们为标杆,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全村的每一寸土地上!”前不久,一次别开生面的“文明先进”评选表彰大会在古城镇下神峪村(xiàshényùcūn)举行。谢家琼、赵明花、于福才等八位文明先进典型分别上台接受表彰,他们当中(dāngzhōng),有贤德善良的好(hǎo)婆婆,有孝顺贤惠(xiánhuì)的好媳妇,有勤劳(qínláo)担当的好丈夫,有团结(tuánjié)和睦的美好家庭,有致富带头的能手,有积极奋进的青年,有友善互助的邻里,还有(háiyǒu)模范引领的村民。
“这些先进典型就是我们身边的(de)镜子,一个个动人故事,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。”古城镇党委书记李志宙说,“我们不仅要让模范(mófàn)受表彰,更要(gèngyào)让美德能传承。通过‘文明(wénmíng)大讲堂’‘家风故事会’等形式,组织获奖者进行宣讲,让文明乡风浸润千家万户。”
今年以来,阳高县在全县各乡镇开展文明先进(xiānjìn)大评选活动。通过群众推荐、组织评选等(děng)形式,深入挖掘出一批事迹(shìjì)感人、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。以此为带动培育(péiyù)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从(cóng)科技种田到特色产业,从美丽乡村到文明乡风,站在新起点,阳高县正以扎实的步伐(bùfá)向着农业强县目标迈进。(完)(周振宇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